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汽车品牌跨界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汽车品牌跨界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喜茶跨界营销案例?
说到跨界营销,不得不提的就是喜茶。
2016年,喜茶正式成立,短短两三年,便迅速蹿红,快速出道。2018年,估值已超过80亿元。

从一家江门的街边奶茶店,到成为现象级的网红茶饮店,喜茶将跨界营销运用得淋漓极致。
它与各大品牌频繁跨界合作,包括推出联名产品和周边,举行快闪活动,在社交媒体上跨界互动、引发传播等。这让喜茶话题持续不断,热度持续不减。
跨界营销如何做最有效?透过喜茶的成功经验,我总结出三板斧。
叠加用户
跨界的背后,其实是用户人群的流动。
每个品牌覆盖的人群都不尽相同。通过跨界营销,可以借助双方的渠道***,覆盖到更多目标人群,实现用户规模1+1>2的效果。
不过,跨界营销绝对不是“拉郎配”,而是要为具有同一特征的用户带来更全面的体验。
有些汽车品牌也跨界营销,难道不怕血本无归吗?
跨界营销就要血本无归么?
可以看看:
奔驰跟梁红、张昕宇一起合作的《侣行》第二季,走出“骑士精神”广告活动。
有效扩大了品牌影响力,同时有效进行品牌与产品曝光。
营销目标:
用“骑士精神”诠释SUV家族的核心品牌理念,在传播中体现SUV家族G级、GL级、M级、ML级四款车的特性,体现“勇气、胸怀、责任和信仰”的精神品格。
活动简介:
梅赛德斯-奔驰选择全年冠名互联网首档***秀节目《侣行》第二季,通过节目冠名、产品植入和深度内容合作,实现品牌、内容、活动的全方位捆绑推广,全面推广梅赛德斯-奔驰SUV家族想要传达的“骑士精神”。
效果总结:
(1)根据优酷BBE广告调研系统数据显示,奔驰SUV品牌核心指标有明显提升,品牌第一提及率上升至市场第一。广告传达最成功的信息是“追随荣耀的光芒,传承骑士精神的信仰、勇气、胸怀、责任”。
为什么国内各大厂商都在跨界造车了?
这跨界造车没啥的。
丰田以前干纺织的,马自达搞三蹦子的,至今很多地方俗话还管三轮车叫马自达呢。
问题是真造车还是拿补贴。
之前造车骗补,这种事太常见了好么,左手倒腾右手,补贴拿到手软。
无论是国企民企,亦或者说造车新势力,一窝蜂上马,没造车资质招人代工也得上。
所以后来补贴退坡之后,很多人就出局不干了。
法国PSA集团指出:新能源不过是政策下的产物,取消补贴后没几个人会买的。
宝马集团高管也指出,新能源是建立在政策强制推广的东西。
国内有双积分规定,主机厂不想造新能源也不行。
李书福对造车新势力的批驳好几年前就有了。
很高兴为你回答问题!
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:
2000年进入国家863***项目
2001年我国开始对新能源的发展规划
2010年6月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
2013年至2018年间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
2019年至2021年继续执行补贴政策措施
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加大力度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。
国内为什么有很多跨界造车公司?
国内各大厂商都在进驻新能源汽车领域,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。
第一、补贴政策。商家最核心的就是利润,没有利润是不会有厂商去做的,那么利润从哪里来?我们都知道新能源汽车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,靠厂商制造销售新能源汽车,估计是没有非车企去投资造车的,明摆着是亏本的生意,就算是车企也会承担非常大的风险。但是国家要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,因此就有了国补和地补的政策,只要有资质造出符合规定的新能源汽车都可以申请国补或地补,利润就从这里来。很多国内厂商就看中了这一政策,因此就会投资进驻新能源汽车造车行业。
第二、起步期问题。新能源汽车起步期只要试造车技术问题。其实刚开始的新能源汽车造车技术问题并不能制约国内厂商进驻,因为只要有资金投入(没钱的借钱,都可以玩的哦),就可以通过招入专业人员、买资质、买技术和买配件进行组装汽车。因为没有市场竞争,无需考虑整车可靠性太多,只要造出汽车能够上牌即可,剩下的就是车辆的行驶里程和时间了,一旦满足国补和地补政策要求即可申请补贴,造车企业一旦拿到补贴基本就赚到钱了。
第三、发展期问题。随着国补和地补的逐渐退坡,以及申请国补或地补的条件限制,时间一长,很多国内厂商无法承受资金压力而纷纷倒闭,倒闭的这些厂商基本都是没资金没技术的那些,因为他们只想捞一把就走人,只有那些有资金或既有资金又有技术的厂商坚持下来。
第四、竞争期问题。坚持下来的这些厂商在面对国补和地补退坡的情况下,自己面对市场竞争,自己研发制造销售,因此进入竞争期。竞争期的厂商必须是有资金和技术的,否则不会走得很远。比如恒大集团造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资金雄厚,走得更远。
最后总的来说一下,新能源汽车,特别是电动汽车势必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,加之国家强力拖进新能源汽车发展,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前景非常可观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品牌跨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汽车品牌跨界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